你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库
科技智库

 

研究成果库
发布者:江苏省地理学会秘书处 发布时间:2019/7/29 阅读:601次 
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塑造江苏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新担当的建议

建议人:陈  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

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

授,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江苏

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

孙  伟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给江苏带来改革开放创新的新机遇及区域合作的新动力,使江苏获得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红利。江苏应紧抓机遇,在积极探索区域跨界及合作的新机制上下功夫,精准聚焦大战路中的江苏需求,以新发展理念塑造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新担当。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赋予江苏的新机遇

(一)长三角一体化改革、创新和开放的机遇空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是扎实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坚持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全面推进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长三角一体化改革、创新、开放将是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和全球站位的重大机遇,江苏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奋力争先的传统和精神,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积极谋划改革开放创新的新格局新路径,以系统思维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力争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二)取长补短、超前谋划的机遇空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这意味着上海将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品格和姿态,加强对外合作、释放发展势能、引领区域发展,这对上海周边地区来说将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以及自贸区新片区建设,无疑有利于带动长三角整体提升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和发展质量。同时也意味着区域一体化政策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谁有能力获得更多的改革开放创新制度红利,谁就在地区竞赛中获得先机和优势。更高质量的一体化,要求各个城市以更为开放包容姿态,强化特色定位分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协作。江苏能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合作中找准定位,超前谋划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创新开放制度体系和政策措施,将是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发挥优势、后发先至的机遇空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虽然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最具综合实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但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效率和质量不高的矛盾问题仍然明显。其人均GDP只有美国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欧洲西北部、英国中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等其他世界城市群的1/4—1/5。江苏国土面积占长江三角洲一市三省的30%,人口占36%,地区生产总值占42.6%,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长三角核心区,平原为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雄厚,按照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疑贡献巨大,为体现江苏的担当与作为、肩负起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积极探索区域跨界及合作的新机制

(一)探索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区域合作的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机制,包括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协同、综合枢纽分工合作及跨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跨界共享的技术和制度、投融资管理和财税分享等,使之能够借力上海发展势能及国际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塑造生产效率、生活品质、服务管理和环境状态高质量的地区,由此共同打造差异化、高效率、可持续、包容性的更高质量的一体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将谋划跨界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区域合作的融合发展试验区,这两类区域都可能涉及江苏地域范围,宜先行考虑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二)探索跨界一体化先行区的新机制。跨界一体化的先行区,将在统一规划管理、统一生态管控、统一投资管理、统筹土地管理、协同公共服务等方面创新一体化发展制度。对江苏位于一体化先行区的区域,需要尽早考虑与毗邻省份地域的功能分工与合作利益,并处理好一体化管理权限与现有事权的关系。

(三)探索沪苏合作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沪苏融合发展试验区要深入研究各方合作的利益出发点,在基础设施融入、产业集群共建、创新开放平台共享、公共服务延伸、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方面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和新机制,为此应鼓励江苏有关地区按照资源共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积极主动探索合作融合新机制,创新区域合作路径和模式,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其他区域融合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三、塑造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新担当

(一)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要把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申报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并推动长三角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是最大生产力,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应用-产品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创新与产业融合价值链中,科学研究的地位代表城市未来创新地位,技术研发应用代表科技生产力。目前国家科创布局以北京、上海、粤港澳作为国际科创中心,以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以说,南京乃至江苏目前基本排斥在我国科创体系的高层级之外,边缘化风险极大,这对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及南京打造创新名城都非常不利。因此迫切需要提升南京乃至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争取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及大科学装置等落户南京,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争取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落户苏南各城市,为我国科技强国及长三角创新型区域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以全省一体化均衡发展为动力。首先,江苏需处理好提高南京首位度和促进全省均衡发展的关系。发挥南京省会城市作用,要注重于南京的功能“强”和地位“高”,重点培育具有国家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能力,在南京的优势和强项上做文章,由此体现其地位重要性和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一个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范围,是真正体现城市功能强弱和地位高低的关键指标,为此需要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其次,要按照主体功能要求,处理好区域开发与保护功能的分工。江苏沿江地区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区仍然是城市化工业化主战场,江淮地区则要进一步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径,沿海地区要借着重大通道和港口枢纽建设、沿江钢铁石化重大项目布局等机遇加快崛起,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地理格局。

(三)以开放制度体系的构建为基础。积极推进更大力度的开放制度体系构建,营造商务活动最便利的区域。鉴于我国经贸运行体系与国际通行规则的错位和差距,自贸区及综保区的设立,就是要在这样的空间中尽可能消弭国内国际贸易规则差异,以投资自由、要素自由、运输自由、贸易自由等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为此,需抓紧研究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江苏布局的可能性,以国际贸易业务量大的城市及临沪地区积极申报自贸区,实现与上海自贸区联动发展。在不能增设自贸区新片区的区域,也要积极争取上海自贸区管理制度及全面创新改革制度的先行扩散复制,如外高桥对岸的启东地区可以积极对接外高桥保税区,争取成为保税仓库等外协合作区。积极争取金融开放,力争江苏成为央行本外币一体化管理账户体系的先行实施省份。

(四)以“美丽江苏”的创建为保障。推进绿色发展,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可持续保障。江苏应结合本省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资源条件,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美丽江苏”建设。首先要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治理修复,重现绿水青山。其次要探索绿水青山提供生态产品转化为资本和资产的路径,实现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同步增长、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江河湖环境系统治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太湖系统治理研究和制度建设工作,应以太湖水量平衡和生态保护为出发点,统筹考虑污染源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湖库蓝藻处置、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体生态养殖等形成系统治理方案和统筹管理体系。

(五)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为抓手。要积极探索统一市场建设和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以及财税分享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领域,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投资的相对均衡,促进民生共享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联手打造优质生活圈,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坚持综合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交通、信息、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3号
邮编:210008 / 技术支持:025-86882083 / E-mail:jlchen@niglas.ac.cn /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